"Kick the bucket"是眾多英語委婉語中的一個。關于這個短語的由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最有可能的說法是用來屠宰牲畜的懸掛橫梁。這與絞刑架或絞刑架有關,一種曾被用于公開處決的裝置。"Kick the bucket"至少從18世紀就開...
"Kick the bucket"是眾多英語委婉語中的一個。關于這個短語的由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最有可能的說法是用來屠宰牲畜的懸掛橫梁。這與絞刑架或絞刑架有關,一種曾被用于公開處決的裝置。"Kick the bucket"至少從18世紀就開始使用,其時間足以激發相關的流行語,包括"Kick off"和"bucket list"。

Kick the bucket";由此產生了bucket list;這是人們在死前想完成的一系列事情。英語以委婉語而聞名,對共同經歷的間接和幽默的表達。死亡和性話題的委婉語特別多,可能是因為在過去的時代,這些話題不適合禮貌的交談其他有關死亡的奇怪的英語表達還包括"咬灰塵"、"買農場"和"呱呱"等。"踢桶"最早出現在1785年的一本常用短語詞典中。這意味著這個詞可能要古老得多;"桶"與死刑的聯系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紀絕癥患者可能會在朋友和愛人"踢桶"之前與他們重新建立聯系。"踢桶"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將其與法語單詞buque或yoke聯系在一起,意思是木梁或軛;"桶"在英國的一些地區仍然具有這種獨特的含義。在前工業時代,農民或屠夫在屠宰前將一頭豬吊在高架橫梁上是很常見的在這個過程中,動物會經常掙扎,用蹄子撞到吊梁上。換句話說,它會踢桶。另一種解釋將這個短語與絞刑聯系起來,要么是自殺,要么是公開處決。有一種說法是,受害者站在一個桶上,然后被踢到一邊。更有可能的是,"桶"是指用來懸掛絞索的橫梁,又稱絞刑架或絞刑架。莎士比亞在其1597年首次演出的戲劇《亨利四世》第二部分中以這種方式使用了"桶"這個詞。當然,一個被吊死的受害者不能踢那個特定的桶,這使得語言權威人士對這一解釋產生了懷疑。這句話在流行文化中經常使用。在1963年的電影喜劇《這是一個瘋狂,瘋狂,瘋狂,瘋狂的世界》中,一個角色在他死后真的踢了一個桶。2007年的一部熱門電影被稱為"桶列表",在一份活動清單之后,兩個身患絕癥的男人希望在"踢水桶"之前完成。這部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大受歡迎,并導致"桶清單"一詞進入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