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是20世紀美國的一個常用短語,至今仍在使用。它指的是購買物品以打動鄰居或提高社會地位的做法,這種行為也被稱為"炫耀性消費","攀比"起源于20世紀初一本流行連環畫的標題,它很快就成為了一種描述美國消費文化的流行...
"攀比"是20世紀美國的一個常用短語,至今仍在使用。它指的是購買物品以打動鄰居或提高社會地位的做法,這種行為也被稱為"炫耀性消費","攀比"起源于20世紀初一本流行連環畫的標題,它很快就成為了一種描述美國消費文化的流行用法打動別人是一種與別人攀比的方式。1913年,漫畫家阿瑟·波普·莫曼德在《紐約環球報》上推出了他的連環畫《跟上鄰居的步伐》。這部連環畫記錄了阿洛伊修斯·麥金尼斯的不幸遭遇,她的妻子一心想保持與他們富裕的鄰居瓊斯一家同等的社會地位。諷刺的是,漫畫的讀者實際上從來沒有見過這個名字的鄰居。這部受歡迎的連環畫在全國范圍內聯合發行,激發了一部動畫片、一部舞臺音樂劇,到1938年漫畫結束時,標題短語已經成為美國詞匯的一部分。

汽車工業采用計劃淘汰的商業策略。20世紀,美國消費文化興起。廣告商和制造商利用對新奇事物的熱愛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種營銷策略的一個關鍵部分就是向已經擁有類似產品的消費者銷售新產品。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方法是"計劃淘汰",即在短時間內將產品設計成無用或過時的產品另一個方法是促進炫耀性消費,通常被稱為"攀比"。這個策略很簡單:廣告暗示那些沒有購買最新汽車或流行物品的人有可能被同齡人視為貧窮或社會落后。這種"攀比"的方法非常有效,即使那些同齡人,就像連環漫畫中的鄰居一樣,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現象。購買最新產品以顯示社會地位的做法一直持續到21世紀,比如智能手機和媒體播放器。這些高科技設備的新一代有時在前幾個月就被引入市場這個短語及其變體在日常使用和流行文化中仍然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