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狗"指的是一條狗會為了生存而殺死另一條狗的想法。"狗咬狗"與所謂的叢林法則相呼應,俗話說"不殺不殺",另一句俗語"人人為己",也重復了這一主題。根據這句諺語,野生動物,尤其是狗,為了生存,愿意互相殘殺。"狗咬狗"更進一步,"狗咬狗"和"不殺不殺"都是用野外嚴酷的現實為社會上自私無情的行為辯護。根據"狗咬狗"的觀點,一個不接受這種策略的人將成為受害者。體諒和同理心不被視為美德,而是被利用的弱點。背叛、欺騙、恐嚇和其他被公眾普遍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卑鄙手段被視為聰明和有效的。一個行為的道德是簡單地說是無關緊要的,潛在的回報和潛在的影響風險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這個成語可能是對一句古老諺語的曲解。這個短語最古老的記錄版本,是一個拉丁諺語,第一次用英語記載于1543年,"狗不吃狗"。這句話似乎表明,犬只只會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才會如此殘忍地互相攻擊雖然狗肯定會互相爭斗和競爭,但它們互相殘殺是不尋常的,尤其是在一個群體中,而且一只狗在一場搏斗后吃掉另一只狗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托馬斯·富勒(Thomas Fuller)可能是最早在1732年發表"狗咬狗"情緒的人,盡管他的措辭明顯不同。在《諾斯羅吉亞》一書中,他寫道:"狗吃狗的時候很難被驅趕。"詞源學家認為,口頭上使用"狗咬狗"這個成語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這個更精簡的現代三字短語在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在印刷品中被廣泛使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